尹学芸长篇小说《太和》作品研讨会成功举办
乡村女性的百年人生
——尹学芸长篇小说《太和》作品研讨会成功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打造“津派文学”品牌,激发天津作家创作热情,推动天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6月27日,尹学芸长篇小说《太和》作品研讨会在天津市作家协会召开。来自天津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和作家代表共聚一堂,就《太和》的思想深度和文本价值展开深入解读和研讨。市作协主席尹学芸,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桂元出席并讲话,市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张楚主持会议。
张桂元在致辞中表示,《太和》的出版是天津文学界的一件盛事,作品主题朴实鲜明,结构求新求变,语言平和质感,以带有意识流色彩的叙事架构、细腻深邃的情感描写和富有个性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家对时代、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度思考和艺术表达。这不仅是尹学芸主席个人创作生涯的里程碑,更是天津文学创作的重大成果。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天津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和启示。
市作协原副主席黄桂元认为,《太和》通过乡村老妇潘美荣的独白,展现了中国农村女性的生存境遇。作品以“窄而深”的叙事风格,在碎片化叙述中构建起内涵深邃且充盈的村庄简史,显示出举重如轻的叙事功力。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卫东从《太和》的“祖母叙事”出发,深刻解读了小说所展示的百年来北方农村的家族史、主人公大丫/潘美荣的双重身份建构以及独特的“太和”美学风格的形成。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卢桢表示,《太和》通过童养媳潘美荣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一位平凡女性在苦难中寻求和解的精神史诗,体现出“太和”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小说的非线性结构、语言的重复与修正、人物角色的设置等方面均体现了叙事美学的全新探索。
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月报》《科幻立方》执行主编徐福伟认为,《太和》写的是蓟东地区普通劳动妇女百年命运史,是“新津派文学”“人与乡村”审美对照的代表性作品。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制性叙事,以主人公同鬼魂的多重对话推动情节展开,在“出走”与“回归”的叙事张力中,成功塑造了潘美荣这一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女性形象。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丁琪提出,《太和》以虚实交织的双线叙事,构建了一种女性特有的历史感知和书写方式。主人公对“回家”的渴望,既呈现了父权制度下女性的生存困境,也展现了她们在历史夹缝中寻求精神突围的生命韧性。
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韩旭东认为,《太和》通过深入女性主人公粗粝的乡村记忆,借女性的成长史回溯乡土中国日常生活和情感伦理的变化,探寻乡村女性意识的独特表达模式。
《天津文学》副主编崔健深入解读了文本细节,并表示,《太和》以乡村女性命运为切入点,深刻呈现了女性共有的命运情感体验与成长裂变,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性别叙事,呈现出“太和”人生智慧的深刻内涵。
和平区作协主席于剑文、南开区作协主席尚洁及文学院签约作家任青、程伟、于俊杰、高云天等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观点纷呈、讨论深入,为理解《太和》这部作品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视角。《太和》以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独特的叙事美学,展现了乡村女性的生命韧性与生存智慧,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佳作,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必将引发更多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太和》作者尹学芸对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感谢,并分享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心得。在她看来,“太和”是万物的生存之道,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一理念源于她对生活的长期观察,在有了“太和”这一概念之后,再将其置于熟悉的情境和人物之中。谈起创作缘起,尹学芸表示,童养媳题材在她心中酝酿已久,在创作期间,她始终注重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将经典文学传统与个人创作思考相结合,最终完成了这部展现中国乡村女性百年命运的长篇小说。
张楚总结表示,《太和》以经纬交织的时空片段为时间线索搭建小说结构,以乡土社会中的典型人物为故事线索建造百年生活图景,以简约干练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弥合时空裂隙,从而使女性寻求自我的现代性主题得到了洽和妥帖的确立和探索。
《太和》的创作实践充分体现了以尹学芸为代表的天津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态度,展现了天津文学关注现实、书写时代的责任担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艺术表达,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启示。天津市作家协会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搭建高水平的文学交流平台,推动更多优秀作品的创作与研讨,为繁荣发展天津文学事业、打造“津派文学”品牌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