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修身,廉洁以养德》(刘会松)
读书以修身,廉洁以养德
刘会松
受父辈影响,我自幼喜欢读书,每当四周静谧,一灯如豆,便是我捧书阅读的最好时光,这些年读了多少书已无从统计。每当打开一本书,如同翻开尘封的历史,就走进了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世界,于是我便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那些正面文学形象的思想熏陶。
通过读书我了解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清官与廉政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些作品通过各种形式,反映了古代清官廉政的精神风貌,传递了作者对廉洁从政的赞美和向往。
清官,又称清廉官吏,指的是那些廉洁从政、廉洁奉公、为民执政、公正无私的官员。他们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坚决反对贪污腐败,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清官的特点就是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在工作中能关心民生、夙夜在公,同情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发声。
《论语》中提到:“政者,正也。”表明政治的核心是公正,官员必须廉政才能治理国家。《资治通鉴》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提倡官员“戒奢以俭”,反对贪污腐败的故事。
古代文学作品的廉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世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廉洁形象。清末刘孟扬在为官期间两袖清风, 勤政爱民。他的《戒贪铭》“财富人所羡,但须问来源。来源果正当,虽多不为贪。来源不正当,清夜当自渐。人皆笑我痴,虽痴亦自适。不痴何所得,痴又何所失。居官本为民,贪求非吾志。钱多终非福,人格足矜持。富贵等浮云,虚荣难几日?人生数十年,所争在没世。”直抒胸臆,毫不拐弯抹角写出了他居官为民、淡泊名利的可贵精神。《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官员,深受百姓爱戴,传递了作者对廉政的向往和呼唤。又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他勇敢地揭露官场腐败,坚决抵制贪污风气,成为一代清官的典范。在古代戏剧作品中,清官形象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京剧《铡美案》中的包拯,他公正无私,坚决维护法律尊严,成为古代清官的代表。这些廉洁人物形象就像天上耀眼的星光,辉照着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
可以说,我的大半生都在书的海洋里畅游,我的思想受到高尚品德的陶冶,时时刻刻把文学中学到的廉洁精神贯彻到工作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注意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和操守,处理任何与私人私事私情有关的工作,都会立马想到古人怎样“每日三省”,怎样抗拒利益诱惑,怎样始终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所动。就像卡夫卡的《城堡》中的主人公,为了追求真理和公正,面对重重困难,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有一年,一位朋友找到我,带来很多礼品,想托我给他家孩子在工作面试前,找相关单位领导打招呼,我拒收了礼品,并耐心给他解释了工作招聘是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要给每个求职者相同的机会,只要孩子优秀,肯定会如愿的。
因为喜欢读书,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升华,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在业余时间尽最大努力参与公益活动,在2005年就成立了静海区最大的志愿者组织“静海义工队”,自己从没想过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就是把为社会做奉献作为一种人生品德的修为。在我的带领下,二十年间,义工队员已经达到4000余人,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500余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超过23万余人次,打造了20余个志愿服务品牌,累计帮扶各类困难家庭1000余户,长期资助过30余户,支出帮扶款物折合300余万元。其中受资助大学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的困难学生吴某某,多次在课堂上教育孩子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人、做好事,一代又一代把勤奋读书和无私奉献的理念传承下去。
尽管时光渐渐流逝,尽管一些故事渐渐缥缈,尽管一些人物渐渐远去,但是我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不断升华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未放下。读书会陪伴我一生,启蒙我、引导我、照亮我。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认为文化自信不可缺失,尤其当前对优质的历史廉洁文化进行传承,使之生根发芽、成风化俗尤为重要。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文学,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我为自己树立了目标,那就是读书不能白读。要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和清正廉洁的时代精神,传播廉洁文化,筑牢廉洁意识,营造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而努力。我将用手中的笔,以廉洁文化建设为主题,创作有思想、有艺术、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把廉洁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到身体力行古人的文章气节和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品行,做到心有所往、心有所止,并将这种精神价值上升为高度的文化自信,以此指导具体工作。坚持忠诚干净担当,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始终坚守纪律底线、遵循法律法规,敢于向社会不正之风亮剑,成为一名新时代廉洁奉公的坚定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