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征文系统

公众号

“小城故事”缘何吸引年轻人目光

首页    天津文学馆    馆讯    “小城故事”缘何吸引年轻人目光

“小城故事”缘何吸引年轻人目光

 

作者:朱建国《光明日报》                           ( 2024年08月28日 13版)

 

img1

一家四口在铺着青石板的城镇街道上散步。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img2

一位老人在小镇街道上慢悠悠骑行。光明图片/IC photo

https://epaper.gmw.cn/gmrb/images/2024-08/28/13/res1311_attpic_brief.jpg

一位姑娘在老街巷中漫步。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有的是放慢的脚步和悠闲的时光……近来,一系列记录城镇生活的短视频及图文作品风靡网络。年轻人不仅是这些作品的观众,也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

有人认为,这些作品为从未到过“小城”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小城”的窗口,也有人认为短视频中的“小城”与现实中的“小城”不能画等号,还有人认为这些作品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类型还有待观察。

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一次“精神返乡”

从地域的概念来看,城镇(尤其是县城),比乡村大,比城市小。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城镇既保留了乡村的宁静与淳朴,又融入了城市的现代气息。80后、90后、00后中的很多人,要么来自城镇,要么有在城镇生活学习的经历,因此可以说这里是他们寻找乡愁和回忆的地方。

对于很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大城市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往往会成为大家工作生活的首选之地。但激烈的竞争、忙碌的工作、较高的生活成本,又给这些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相对而言,生活成本低、竞争压力小、更有人情味儿的城镇,仿佛代表着一种与大城市不同的生活环境。

那些记录“小城故事”的短视频和图文作品,大都着眼于“小城”的一草一木、人际关系、情感网络,自带一种松弛感、烟火气、人情味,不仅勾起很多人对家乡的回忆和怀念,也为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解焦虑、缓解压力的情绪价值。通过浏览相关视频和图文,他们焦躁的情绪得到抚慰,不安的内心得到平复。

除了提供情绪价值,“小城故事”还满足了不少人的情感需要。前不久,专注于县城书写的小说《云落》引发关注。作者说,“有血缘或脱离血缘的亲密关系在城市已经很难找寻,在县城里则依然纵横交错、热气腾腾,抚慰着人心,家庭与家庭之间还保持着最原始的关系,互助互爱、互帮互衬”。那些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和图文,跟文学作品《云落》一样,触动了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也是其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城故事”类短视频和图文的风靡,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一次“精神返乡”。

让人看到不同于都市和乡村的“第三空间”

在县城生活的人口虽然占据了中国城镇人口的大部分,但县城在文艺作品中的存在感并不强。卡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县城,在文艺创作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虽然我们早就有《小城之春》《呼兰河传》这样的书写小城的经典作品,新时期也出现了《陈奂生上城》《人生》等跟县城生活有一定关联的优秀作品,但在当代文艺叙事中,“县城”像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逡巡的歇脚点,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过渡地带”,完全以县城中的人、事、物、景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还比较少。

“小城故事”类短视频和图文,记录的是县城中的人和事,展现的是县城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彰显的是生活在县城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心理起伏、情感认同。这些不仅为县城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为从未到过县城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县城的窗口。通过相关短视频和图文,他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都市和乡村的“第三空间”——相对于现代城市,这里楼房低矮、道路狭窄,但较之于乡村,又有着后者不及的现代性、开放性;这里拥有从大城市引入的现代娱乐,也容纳着一群具有乡土气质的人们。

不应成为一种固定化的美学表达

有人指出,当前的“小城故事”类短视频和图文,正在陷入程式化、固定化的俗套。这类作品的色调较暗,背景音比较忧郁,呈现出慵懒的氛围感。主人公都走在略显破败的街道上,徜徉于老旧建筑之间。这些作品与其说致力于对县城风貌的真实书写,不如说是为了迎合部分人对县城的刻板印象。自我嘲讽调侃的情感输出成为其最终指向,这是这类作品常常受到争议的重要原因。

一旦被打上标签,就意味着可能陷入了同质化。有创作者辩称,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怀旧风。但怀旧风不应该成为一种固定化的美学表达。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县城之间千差万别,绝非一句简单的“怀旧”可以概括。即便怀旧,也不应只有一种风格、一个套路。

如今,县城仍在飞速发展,乡村人口在流向县城,县域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县城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为县城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从这个角度看,县城文艺叙事不仅空间广阔,且风格应该多种多样。

任何文艺创作与美学观念的表达,创作者都应真正融入其中,不能凭借个人想象进行创作。当创作摒除那些想当然的刻板、无病呻吟的滥情、故作悲悯的优越感和出于臆想的伪魔幻后,真正有价值的县城题材文艺作品才能出现。年轻的创作者,如果真想了解县城的生活,不妨去县城走一走、看一看,那样呈现出的“小城故事”才会更加真实、精彩。

能否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类型有待观察

“小城故事”能在短时间内发酵,并成为文化热点,与网络平台的推送密不可分。刚开始,一些创作者捕捉到“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渴望城镇慢生活”的社会情绪,创作出第一批含有怀旧风的作品。接着,在算法机制的作用下,相关作品被推送到那些年轻人面前,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创作。

短视频和图文的快速更新,虽不断创造出新话题,但新话题也很快被更新的话题取代。互联网传播能在短时间内为相关话题带来流量,却很难提升受众接受相关话题的深度。从这个角度看,“小城故事”话题能否持续火热下去,甚至带来像都市文学、乡土文学一样的“县城文学”(我们暂且这样命名),很多人是存疑的。

以县城为代表的城镇是一个多面向、多层次的存在,既可以被定义为广阔的天地,也可以被限定为一方净土;既可以被描摹为充满现代气息的地方,也可以被视为历史文化的遗留之地。因此,这类题材的创作,不应执着于对几十年前县城的怀旧,而应致力于反映当下县城中具有个性化的生活阅历、情感起伏、人情伦理、历史经验,为理解中国的城镇提供一份有深度、有广度、多维度的“心灵密码档案”。

一个文艺类型总是以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为支撑。“小城故事”类短视频和图文,虽然累计点击量达百亿级,但经典作品极少。

接下来要观察,以“小城故事”类短视频和图文为代表的城镇题材文艺作品,能否丰富表达形式、提升美学内涵、增加内容厚度。若能,它可能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类型;反之,其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网络文化现象。

(作者:朱建国,系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副编审、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专委会委员)

 

2024年8月29日 16:3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