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征文系统

公众号

文学盛宴 喜迎新春——天津作协优秀文学作品选登(二)

首页    时政与文坛    文学盛宴 喜迎新春——天津作协优秀文学作品选登(二)

文学盛宴 喜迎新春

——天津作协部分优秀文学作品选登(二)

 

编前语: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天津市作家协会联合有关单位举办了 “迎接党的二十大‘国之大者’”系列主题征文活动,得到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新时代乡村巨变”篇、“城市记忆”篇和“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篇,篇篇精彩,佳作纷呈。

在“城市记忆”篇主题征文中,市作协创联部和天津散文研究会组织作家们广泛参与,书写美丽生活。作家朋友们结合我市地域文化特点,发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反映城市变迁新貌,展现我市文学创作风采。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刊发征文中的优秀作品。

拜年啦!与文学相约,握手春天!

 

 

城流年

文/张小刚

 

我很困惑,生活在这样一座有着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我却常常感到无事可去做,无话可与人这种孤独感难以控制,难说缘由。它就像一个黑洞,吞噬了我的精力,掠夺了我的时间。朋友告诉我,他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会走出家门,去城市中游览风景,或是去旧地找寻曾经的回忆。

国庆假期,我又感到空虚。这次,我决定不再空耗时间,简单收拾了下便来到了街上。

第一站,我来到了曾经的大学校园。因为疫情期间校园封控管理的原因,我不能进入校园内部,便只好在校园周边的街道上闲逛。隔着铁栅栏向校内张望,校园环境变化不大,但来往的已都是新鲜面孔了。学校就像是一个港口,千万艘船从这里出发,去往属于自己的航道。远行的船一旦离港,余生便只留回望,而灯塔则留在原地,照耀着的灯光永恒而依旧。走着走着,我来到熟悉的街口。曾经和室友经常光顾的煎饼果子小铺子还开着,而当时一起吐槽绝对开不过两年的小店此时也已不见踪迹,甚至想不起它曾开在什么位置。那位室友毕业后回了南方的老家,我打开微信,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他,然后才发现上次彼此联系,已经是两年以前了。卖煎饼果子的阿姨似乎比之前老了一些,但摊煎饼的动作一如往昔那样连贯。忽然想起,毕业那年的某一个早晨,因为要赶早去往实习医院,我出门很早,顺路来阿姨这里买一套煎饼果子。当时人还不多,阿姨知道我是附近医科大学的学生,又看我面熟,在给我做好煎饼后,一反平时的爽利,唯唯诺诺地问我可否帮她看看手机里自己孙子的肺部x光片。印象里当时她一边用手机翻找着图片,一边告诉我孩子高烧已经一周,拍完片子医院说是肺炎,麻烦我看看病情严重不严重。我看了看后安慰阿姨说无大碍,在医院输液两周就可痊愈的。最后阿姨还推脱着不收我买煎饼的钱。这一切回忆似乎就在昨日。如今看着阿姨略苍老的身影,不知这个铺位还能维持多久。我离开这个生活片区已经有五年了,想必阿姨已然不能认出我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奇妙,从前到现在,我和阿姨都只是陌生人,但她却像我妈妈一样曾清楚地知道我不喜欢腐乳,而我也知道,她最疼爱的小孙子曾在2017年生过一次肺炎。阿姨赖以维生的煎饼果子,也成为我最初的,留在心底里的天津味道。

下一站,我来到了五大道。五大道我是经常来的。街边的花园里已有秋天的小菊花盛开。紫色的小花簇拥着,远远看着像被定格的烟花。记忆里春天时节海棠花密布天空的大理道,秋天时节则稀松平常。路旁的法国梧桐,因天气转凉叶绿素节节败退,像小狐狸一样的叶片上,镶上了一道好看的褐黄。五大道的美在四季。不同街道和不同街道的花,自有其美的时节,彼此谁也不羡慕谁。五大道里有很多名人的故居。有我所工作的医院第一任院长,肿瘤学之父金显宅的故居,还有骨科专家方先之的故居等等。这些历史名人出生和成长于海内外不同的地方,却都在天津书写了自己人生的篇章,留下了自己的天津记忆。身后的历史从此将他们与天津紧密联结在一起。我以身旁故居那些曾经主人的眼睛,注视着这一条条街道,打量着每一个静谧的小院落。多年以前,他们一定也同我一样,在一个秋日的中午,在暖阳下散步。也许,我与他们踩碎了同一棵树的落叶。一路走着,我来到了民园体育场。我坐在绿茵台阶上晒着太阳。周围有很多外地的游客,小孩在身边玩耍着打闹,还有些人在合影留念。他们正在留下属于自己的天津记忆。也许就在多年以后的某个时刻,他们会偶然兴起,翻看当年在天津游玩时留下的照片。那时,他们的思绪会回到当下的此刻。此刻,身边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游玩的喜悦,每一个人都无病无痛,都能享受着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存在的美好。体育场四周橙红色的建筑外墙在暖阳的照耀下成为了最美的背景。光线携带着暖融融的热量从光年以外而来,凝固在当下的照片里。当下的一切,即将成为他们未来最美好的天津记忆。感受到他人的快乐,我的心情也逐渐愉悦起来。身处五大道中,历史的记忆和当下的场景如电影蒙太奇般在我脑中交织展映。历史名人,和当下游玩的平凡的游客,各有自己独特的对于天津的视角,但正是这不同角度的天津记忆,才共同造就出了天津那沉甸甸却又活生生的城市气质!

夜晚,我来到了金钢桥。站在桥上,我以不远处的天津之眼同样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脚下静静流淌着的海河水。月亮在城市的霓虹下依然不失光彩,我不禁同张若虚一样在心中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里是天津旧时的三岔口,是天津最初的起源。在当下城市的夜景下,我无法想象它最初的模样。这是属于天津自己的城市记忆,而不是我的记忆。我的孤独感此刻更加强烈了。海河像一条没有尽头的录像带,我在它黝黑却反射着神秘五彩的斑斓中,试图回溯这座城市的记忆。三岔口的开端、大运河的兴起、直沽寨的聚落、明永乐年的筑城、清洋人的登陆、近代的租界和新中国时期的崛起……漕运工人、卧龙天子、中外名流、将军战士和历代最平凡的百姓……无数后人传承着前人的遗志,无数后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才逐渐积淀出了如今的城市。这样的历史记忆就是一代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记忆拼接而成的。这样的城市记忆曾是无数俱往矣的先辈的亲历。记忆由不间断的当下创造。今夜,天津带着它所有的记忆,熔铸成现在的样子来到了我的面前。而我,作为一个正在活着的和拥有着当下的新天津人,拿什么去铸造新的天津记忆呢?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消沉向此中。”感受到这无尽的时间洪流,在回家的路上,我依旧感到孤独,但却不再消沉。这座美丽的城市里,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而手握画笔拥有创作权的,却是当下的我们。这未完的画卷是由无数先辈绘就的。坐在车里,我领悟到,这城市的一砖一瓦都必定属于某个人的记忆,这些记忆就是似水般的流年,慢慢冲积成一座城现在的模样。我望向无数人曾望向的粼粼的海河和恢弘的摩天大楼,那是人间的星河,人间的琼楼玉宇。我将心中奔涌着的豪情转化为诗意,作成一首小诗附于文后,勉励今人要把握好自己当下的时光,创造来日美好的回忆!

 

再访旧街道,商妇貌变老

相逢不相识,但记老味道。

昔日名人居,今时游人趣;

尘埃多少事,海棠黄复绿。

金桥四方望,海河静流淌;

霓虹月争辉,滥觞启蛮荒。

浩浩阴阳移,人生暂如寄

身名皆会灭,天地唯无期。

后事莫能闻,往事余及;

紧握今时笔,风流今人题。

 

 

铭记城市历史中的红色记忆

文/郝清文

 

夏日闲暇,我最爱去海河边上散步休闲。我经常去的是河东区地界的海河沿岸带状公园,不料那一日,向前多走了几步,忽然间好似穿越到了百年之前。

这里是一片废弃的厂房,几栋高大的古朴建筑耸立在夕阳里岁月流逝斑驳高大的墙体,残破的水泥柱,青黑之中透着静穆,幽深的空间给人一种压抑感。门窗破旧,玻璃残缺,一些铁铸的窗棂罐体已经锈蚀剥离,述说着历史的沉重。我悚然而惊,继而沉思,直到我看到有一座建筑的门楣上赫然写着1921”的字样,我恍然明白,这里是百年前裕大纱厂厂房遗址。

对于这一段的历史,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上个世纪20世纪初的时候,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被迫开放了许多沿海城市,天津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这一段正是海河最宽阔的地方,航道交通非常的发达,所以各种生产资料与产品输入与输出都非常的方便。所以在民国初年,这里集中了大量的纺织工厂,最著名的就是我现在脚下的裕大纱厂。在这里曾经发过一件天津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那是在1925月期间,首先从裕大纱厂开始,继宝成纱厂等几个厂的工人加入,为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摆脱受压迫的牛马生活向资本家买办贼发起了革命斗争,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俗称“砸裕大”事件。这是罢工运动之所以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时正值“五卅”浪潮席卷全国,为配合这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动,天津工人阶级也积极行动起来,带动天津的工人运动走向高潮。与“砸裕大”事件相呼应的还有天津海员大罢工是由早期革命活动家安幸生领导的,生长期跟码头工人们生活在一起,在工人之中非常有威望、领导力。这些革命斗争配合五运动,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军阀展示了工人的力量它标志着天津工人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天津工人运动走向高潮。

早在1924年,天津党组织就派出了像李培良、卢绍共产党员深入到海河边小刘庄这一带,在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他们开办平民学校,免费邀请工人进校学习,教他们识字教他们了解知道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向纺织工人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启发工人群众的觉悟,传播劳苦大众用斗争求得翻身解放的真理。所以,如果说起来,海河两这一片成群的工业区天津城市工业城市的一段记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一个红色记忆。

天津,像这样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周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但是我也知道,还有许许多多已经淹没或者消失在这座繁华城市里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记忆,天津是有生日的城市,古已有名,而近代更是频频出现在变幻的历史风云中,可游可记者多矣,而我独爱这红色记忆。

19249月,一个普通的秋日,阳光明媚温和,花树红黄烂漫,法租界20号路普爱里34号,一幢普通的二层小楼,于方舟、江浩、李锡九等一批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在此召开了中共天津地委成立大会,谁也没注意到,一幢普通的小楼,见证了天津市第一个正式党组织的诞生。天津地委成立之后,迅速响应中共四大的号召,把工作重心向工运方向转移,派出了向李培良、卢绍亭等人去进行纺织工人的宣传动员。如今的这个遗址已经被开辟为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还保留着当年会议进行时候的那个场景。屋子中间有一张圆桌,几把椅子、凳子,墙角有一个木制立式挂衣架,墙上有两扇开窗,另挂有两幅卷轴和一个风景画的小画框……如今,在那里还能见到江浩、于方舟、李锡九等人的塑像。他们在那里商讨着大事,谋划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愿望。

南市食品街是天津特色地标,这里的建筑群卧似盘龙,古香古色,灯火璀璨,汇聚中国八大菜系以及天津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凡到此一游之客,皆能满足美食及赏景的多样需求,脸上尽显幸福美满之色。但谁能想到,百年之前这里曾是荒草洼,处决犯人的刑场。1927年4月18日,李季达、江震寰等15位革命志士被押赴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英勇就义。江震寰年方二十三岁的江震寰生前经常深入纺织工人的居住区和工区,与劳苦大众促膝谈心,传播革命的星星之火。我们完全可以说,就是这些共产党员的奉献与牺牲,换来如今南市地区乃至天津的繁荣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城市繁华其实就是建立在革命者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基础上之上的。

夕阳渐沉,海河水一片斑斓,我的思绪也回到现实。后来的包括棉三在内的海河沿岸棉纺厂已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陆续东移至空港物流加工区,而原址则改造成棉三创意街区,现已发展成为天津市首个集创意设计、艺术展示新媒体服务、文化休闲、电子商务等孵化为一体的新型创意街区了,成为人们又一处休闲娱乐场所,在这里可以看球赛、逛夜市、买周边、享美食,尽享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

城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毁灭与创造,但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记忆会永存,红色记忆会告诉人们幸福生活的来处与归向,应该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沉吟良久,作诗一首,权做本文结尾,聊表心中感慨。“海河滚滚忆当年,革命从兹创纪元。首舞铁锤砸裕大,誓争民意闯生天。蓬勃有党瞻高远,砥砺惟工奋勇先。今日家园多美好,红楼璀璨颂国安。”

 

 

有一个记忆叫“百货大楼”

文/李雨生

 

如果问起80后、90后的天津人,天津最牛、最火的购物中心是哪个?他们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一连串的名字:大悦城、恒隆、天河城、海信等等。但是,要问起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天津市老居民,哪里是天津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他们则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百货大楼”。

“百货大楼”,又俗称“百货公司”,始建于1926年,落成于1928年。在蜿蜒流淌的海河岸边,在天津当时最繁华的和平路上,一座巍巍的建筑物赫然挺立。利剑似的塔尖高耸入云;米黄色的楼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尤其是节日的夜晚,“百货大楼”整座楼体都被彩灯镶嵌,华灯璀璨,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分外妖娆。在80年代之前,“百货大楼”在天津市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第一高楼的位置都无人撼动,大有一种“君临天下”,“一览众山小”的气度。与之相比,她的姊妹“北京百货大楼”“南京百货大楼”“上海百货大楼”都相形见绌。

天津“百货大楼”以她独特的购物环境和齐全的商品,一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顾客。假如,一个外地人来天津没去过百货大楼,就如同没到过天津。“百货大楼”不仅是全国各地的人们一直向往的地方,更是所有天津人的骄傲。作为天津市的地标性建筑,她的身姿还被印在书包上,旅行箱上,宣传画上,明信片上,可以大言不惭地说,“百货大楼”就是天津市的一张名片,而且是一张金色的、响亮的名片。

那时,我的家就在“百货大楼”附近,步行只需要五分钟。可以说,我们一出生,第一眼看见的是妈妈的脸,第二眼看见的就是“百货大楼”的塔尖。我们这一代天津人,就是喝着海河水,看着“百货大楼”塔尖长大的。我们对“百货大楼”都有着一种独有的情感,因为她近,所以才感到亲切;因为她美,所以才感到依恋;因为她气派,所以才感到自豪。我和妻子每天上下班,都要到“百货大楼”下面坐24路汽车。下了班也要坐24路回来。为了抄近,我们都是从“百货大楼”的一楼穿越过去。多伦道的大门、和平路的大门是我们每天必须出入的地方。那时,上下班顺便逛一逛“百货大楼”,是我们最惬意、最平常的一件事。附近的人们,饭后茶余,有事没事都会到“百货大楼”转上一圈,就如同到邻居家串了个门儿,打了声招呼那么随便。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的堂妹从远处来,非要我带她去“百货大楼”看看。我远远指着“百货的楼”的塔尖说,那就是“百货大楼”。等走到“百货大楼”跟前,堂妹问我怎么看不见塔尖了?我揶揄她说:“因为你太矮,她太高了。”几十年后,当我的堂妹成为正师级的军官后,说起这件事,还不免被我们奚落一番。

我结婚后,一直没有小孩,我表姐说有一种药叫“定坤丹”,吃了管用。我们几乎跑遍了天津市的大小药房也没买到。一次下班,从“百货大楼”穿越,看见一楼的药品柜顺便问了一句,不曾想竟然有货。于是买了一盒,吃了半盒就怀孕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百货大楼”还是我们夫妻的“送子观音”。

天津“百货大楼”历史上先后遭受过几次劫难。1939年天津的大洪水,淹泡了大楼的一层和二层;1940年一场火灾将整座大楼烧成了钢筋水泥的铁架子;1976年唐山地震将大楼的塔尖移位。到了1994年,“百货大楼”重新进行修葺,拆除了过去的主塔尖,在大楼的四角修建了四座塔楼,气势比过去还要恢弘。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百货大楼”逐渐在不断升起的高楼之间迷失了踪迹。“天津117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信达广场”“金皇大厦”“滨江万丽酒店”等等,哪一座都超过了200米的高度。“117大厦”甚至达到了596.5米。在“百货大楼”的附近,住宅楼,写字楼,购物中心,也都打压着“百货大楼”的气势,与它们相比,百货大楼真成了“昨日黄花”。对如今的天津人来说,“百货大楼”,已经成了一个冰冷、陌生的字眼。有的人甚至说,除了在记忆中还有那么一点印象之外,剩下的皆是落后、过时、低档、不时髦、高端代名词。

其实我并不这么看。今日的崛起,绝不能替代和遮掩过去的辉煌。在我的心中“百货大楼”一直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比起 “百货大楼”,那些“爱琴海”“万达”“水牛城”永远都缺少一种情感。现在,每次经过“百货大楼”附近时,我都要努力寻找着她的身影。看到了“百货大楼”就像是看到了温暖,看到了朋友,看到了童年,看到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这里面饱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那种情感就叫做“岁月”。

 

 

万家灯火的变迁
文/王立勤

 

那是一个留存在记忆中的难忘的雨景。

那一年老天爷发威,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院里的水越来越多,不断地向小屋蔓延,家门口用木板旧布堵了又堵,污水还是不断地流进来,最终雨水势不可挡地流进屋里。小件的物品全部官升一级,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家具、床铺只能委屈地泡在水里。
    不大的房屋,都是破旧的木门窗,屋顶虽年年修缮,但那低矮简陋的小平房,怎么经得起风雨的洗涤。外边噼里啪啦下着大雨,屋里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外边终于不下雨了,屋里却还滴滴答答地下不停。老天爷忙着下雨,家里人忙着接雨,漏雨大些的下面放个大盆,漏雨小些的就放个小盆,“快!拿个盆来,这里又漏雨了”,小妹焦急地喊着,我赶紧找个小盆递过去。家人们手忙脚乱紧张地忙乎着,大盆小盆几乎都用上了,炕上地下摆放一片。全家老少齐上阵,伴着风声雨声叫喊声,共同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我亲眼目睹此情此景,就似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家里外边水汪汪一片,人们出行只能趟着没膝盖的污水慢慢地挪动。大雨过后倒是成全了孩子们,他们在雨水里趟水玩、打水仗、用木板当船或折小纸船,嬉戏玩耍,一个个满面笑容,如鱼得水活蹦乱跳。等到天晴了,我家先生赶紧准备好油毡、沥青等材料,爬上屋顶修补房屋,谁知道大雨什么时候会再度光临啊。
    说起天津南开靶档道,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马路,然而却因那里的房屋破旧地势低洼而众人皆知名声在外。我家先生就住在靶道的一个大杂院内,家家户户的门前,摆放着一个做饭的炉子,院里到处堆积着零零碎碎的杂物,凌乱不堪,拥堵狭窄。平时还好说,每当雨季来临,真是苦不堪言。
    那时最困难的还是用水问题,我们院外马路斜对过有个水龙头,附近的数十户居民都在此打水,每当做饭时排队打水成为一景。人们端着盆、提着桶、排着长长的队伍,互相打着招呼,有说有笑,显得挺热闹,这倒是邻里之间联系沟通的好机会。
    水龙头距离我家大概五十多米远,为了用水方便,我们在不大的屋里放了一个水缸存水。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家先生在外读书需要住宿,每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学校之前,他都会打来清水,把家里的水缸装得满满的,这样父母就会轻松一些。后来大院里的人们合计着自己花点钱,请人刨沟安管,每家安一个水龙头。不过赶上用水高峰,水龙头里流出水,所以平时还需要在水缸里储存一些水。不管怎样比较之前方便多了,旁边别的大院有很多人还是要去马路边打水的。我们的打水问题解决了,由于屋里没有下水道,脏水还得往外倒,一般我们用完脏水集中在一个脸盆里,等脸盆的水满了再往外倒。赶上做卫生或洗衣服真是又累又麻烦。
    除了用水难,还有这众多人使用的公共厕所也是难以言表。尤其是夏天,进去以后苍蝇蚊子在耳边嗡嗡作响,有时地上湿漉漉的爬着蛆虫。因气味难闻令人作呕,人们一个个皱着眉头,闭紧嘴巴,精神高度集中,然后睁大眼睛,小心翼翼,轻挪小步,寻找干净一点的落脚地。如厕人多时,还要排个耐心等候。

上世纪 90 年代末,政府改善民生,施惠于民,特别是成片的危陋平房改造深得民心。西市大街靶道那一带人员密集,一大片破旧不堪的小平房终于迎来了曙光。要拆迁的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无不喜笑颜开击掌叫好。如今的靶道焕然一新,昔日低矮简陋的平房已被一座座崭新的高楼取代,平整宽阔的马路,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尽显繁华地段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家有大小两间平房,用所得的拆迁款买了一套偏单。那时儿女们都已成家,这套偏单便留给父母居住。父母大人安居在宽敞明亮的住房里,拧开水龙头,自有清亮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用过的脏水可以随时倒入水池中,更可喜的是屋里还有厕所,真是太方便了!
    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后来又有了冰箱、洗衣机,曾经的梦想已成现实,与小小平房露天做饭烟熏火燎简直是天渊之别。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不管是毛毛雨还是倾盆大雨,任凭风吹雨打都不怕,闲坐屋中静听雨声。
    后来政府实施旧楼改造,家家户户安装了暖气,冬天不再炉火取暖,人们欣喜若狂地与伴随了几十年的劈柴、煤球告别。在寒冷的冬季,既干净卫生又温暖如春,安上热水器,还可以在家洗澡,生活质量又上新台阶。随后很多家庭又不断地添加了手机、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很多人拥有了自己的汽车。这一切巨大的变化,以前连想都不敢想。那时姥姥和父母一起居住,在这冬暖夏凉的房间里,姥姥高寿活到103岁。几个耄耋老人知足常乐,安度晚年,不时感慨生活的幸福,那滋味就像倒吃甘蔗越来越甜。

我们结婚后住房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先是平房继而是伙单,再往后步步高升,住上了单元房。从我家16层高的地方放眼望去,眼界豁然开朗,谁见了都啧啧称奇,赞不绝口,这视野太好了!不错,眼前的景象,我们无论怎样形容它都不为过。站在我家大厅往外观看,近瞧,一大片一排排的低层楼房,好像列兵一样整齐的树木,郁郁葱葱的绿色映入眼帘;远观,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楼前百米远是个特大的菜市场,鱼虾肉类、蔬菜水果、馒头面条、馄饨皮、饺子皮、点心小吃、衣服布料、日用百货等等,配置丰富,应有尽有。这是政府为民服务的菜篮子工程,为方便百姓就近采买,新建了不少这样的菜市场。

    我视野的左前方是天贺养生会馆,右前方是熙悦汇购物中心。熙悦汇不仅有大型综合超市和连锁家电卖场,同时还拥有五星级影院、各类主题餐厅、量贩式KTV、大型电玩城、品牌服饰等等,是人们聚会、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场所。
    到了晚上灯光明亮,使我们看到了远在海河边上的摩天轮,这就是天津之眼,天津永乐桥摩天轮,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桥轮合一,兼具观光和交通功用。我们还可以看到天塔,天塔是天津广播电视塔的简称,它是天津的标志,位于市区西南的天塔湖中,是世界上唯一座水中之塔。天塔的高度是415.2米,世界第四,亚洲第二,具有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广播电视等多种功能。
    在我家卧室这边临街,不远处现代化的桥梁立交桥,就像飘带一样,架在环形路上,有效地缓解了交通阻滞。映入眼帘的还有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快速路及四通八达的大路小路,一辆辆疾驶的小车密密麻麻,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如许多的美景尽收眼底,无不显出天津特大城市的壮阔。我不禁感叹,眼前这小小的世界,不正是美丽天津的一个缩影吗,不正是我们祖国大地的一个缩影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古代诗人杜甫先生,有一种仁者襟怀。他的生活贫困,茅屋被秋风吹垮,他盼望能有千万间楼房,庇佑着天下穷人在风雨中平安。“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只要天下穷人居住有其屋,唯独他的房屋破旧,甚至受冻而死,他也会心满意足。如今,中华盛世,人民幸福,我望着眼前这数不清的高楼大厦,万家灯火,感慨万千。我想,杜老先生地下有知,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也会深感欣慰的。

 

 

市政公路建设交响曲

——天津市中环线、外环线和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回忆

文 韩佩瑄

 

道路,城市的循环系统。有了它,城市才凝聚起来,流动起来。“三环十四射”如同城市的主动脉,环绕津门大地,使天津这团最富弹性、最有活力的肌肉,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收缩、跳动。四通八达的道路,连接着地上地下、平交立交、市内市外,撑起了一座现代大都市的框架。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天津人谱写了一首恢宏雄壮的城市建设交响曲!

序 曲

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十年动乱、唐山地震、人祸天灾,天津城市面貌破烂不堪,马路狭窄,早晚高峰时道路交通水泄不通。

天津要恢复青春的活力,不修大路不行,城市鼓鼓的血液需要酣畅地流淌、循环。津门儿女不满于拥挤不堪的道路交通,决心打一场硬仗来改变这一切。1985年,当市政府做出综合治理城市交通的决定后,天津市市政工程局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成为城市道路建设的主力军。

十年拼搏,十年奋战,天津城市面貌发生巨变。原来被称为“嗓子眼”的马路,舒展开了宽阔的身躯,支撑起腾龙般的立交桥。路是城的象征,城因路而提高了品味。天津人谈起道路的变化,如数家珍;外地人来到天津,参观最多的是中环线、外环线。人民城市人民建,建设成果的取得,既有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也渗透着市政建设者的智慧和血汗。十多年的城市建设,市政建设者们谱写了一曲震天撼地、激动人心的拼搏者之歌!

 

第一乐章 扬帆曲——彩虹行空

十一经路立交桥的兴建,拉开了天津市大规模市政建设的大幕。这是天津第一座跨越铁路、公路的立交桥,桥长718.5米,净宽18.5米,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箱型梁。1982年4月开工,11月建成,工期仅用了210天,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当年设计、当年拆迁、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几个“当年”留待你用思维的触角去探索,去寻找答案。

工程建设开端艰难。立交桥方案报批了,正值这一年的除夕。工程要开工,就等工程桥位图。在鞭炮齐鸣、合家团聚的时候,天津市市政设计院工程师王淑训领导的设计小组正在进行桥梁上部结构设计,关键时刻,丈夫突患癌症,她白天全身心投入设计工作,晚上带着图纸陪伴在丈夫的病床前,最后他们的设计方案提前十天完成。3月,工程开工了。老局长胡晓槐给市政一公司副经理田凝寿下命令:两个月拿下638棵桩!田经理心里清楚,这通常是四、五个月的工作量啊!况且,工地上一颗桩也没有,北京的订货6月份才能到,没有桩,拿什么打?任务是艰巨的,田经理立下军令状,两个月完工,到时完不成撤自己的职!为了落实桥桩,深夜12点,他饿着肚子跑到北大港。风沙弥漫天,他又跑到丰台桥梁厂。十一经路立交桥横跨京山铁路9股铁轨,要在铁路断行的情况下,把32米长、重达180吨的大梁平地吊起,安装在横跨9股铁轨间的桥墩上,谈何容易!稍有闪失,将是机毁人亡,全国铁路运行图将被全部打乱。吊梁的指挥者、市政公司四工区主任李志刚和老起重工李德良等建设者冒着风险闯过了五道难关,终于把大梁安安稳稳地落在台上!工地上,有一位叫王广林的老师傅,才54岁,建桥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患了癌症而且到了晚期,躺在病床上,他非要到桥上看一看。他留恋着明天,留恋着通往明天的立交桥。临终时,他嘱托: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立交桥上。从此,立交桥上,留下了这位建桥工人的忠魂。

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十一经路立交桥的建设让津门百姓啧啧赞叹。

 

第二乐章 开拓曲——中环彩练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中环线,一条宽阔、美丽、整洁的现代化通衢大道,车辆奔驰,畅通无阻,它被津门市民推为“津门十景”之一。

1985年,市政府决定修建一条环形通贯市内六区的通衢大道,并被列为当年政府为人民办的十件好事之一。中环线工程全长34.5公里,宽40-50米,快慢车分道,设计时速每小时60公里,是天津市第一条城市快速路。工程分作两期,西半环用了4个月,东半环用了6个月,全部工期仅用了10个月。时间与空间在这里交叉,速度与效益在这里融合!

中环线有17座桥梁,其中9座为立交桥,八里台、中山门立交桥是中环彩练上晶莹闪烁的两颗明珠。

八里台立交桥,气势恢宏,三层互通,如彩虹横跨天际,似飞龙盘旋苍穹。入夜,薄雾般得橙黄色灯光,从4座葵式灯塔上泻下来,使整座大桥于雄伟之中透出秀丽。这座桥的设计者是天津市市政设计院的工程师、后来被评为全国设计大师的朱兆芳。她打破了国内立交桥的设计传统,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这座少占地、少拆迁、苜蓿叶型的立交桥。市政三公司总经理赵振章是这项工程的指挥,他被人们称为“指挥明星”,他的指挥棒一挥,就定音“四个一”:一个月打完桩,一个月浇完墩,一个月上完梁,一个月搞完外装修。“牛年礼炮第一桩”,除夕之夜,鹅毛大雪,周边居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工地上咚咚的打桩声交织在一起,那声音,正是赵经理指挥棒下演奏的建设交响曲。

桥是立体的,建设者们的时间、空间施工也是立体的,用他们的话讲就是“时间不断、空间占满,立体交插,日夜兼程”。他们的计算公式是:8小时乘以3,这个3,就是一天当三天;这个3,就是“快节奏=时间+空间+立体穿插”。市政建设者就是凭着这股拼搏、奉献精神,咬紧牙关,按工期拿下了八里台立交桥工程!

有位诗人这样描述中环线上的中山门“蝶桥”:“繁灯明月共争辉,彩翅平舒蝶欲飞,缓缓车行坡尽处,搴帏纷道看桥回”。中山门立交桥的设计,曾是中环线建设中难度最大、时间最紧的课题。市政设计院组织了设计方案竞赛,最后选中的方案,出自天津市政工程学校中专毕业生胡习华之手,他设计的蝶桥方案,具有5个特点:一是布局紧凑,占地少;二是层次少,减少了桥梁面积,节省了投资;三是机非分道全部单向行驶,有利于提高车辆流量,保证行车安全;四是匝道转弯半径大,交通功能好;五是结构整体强,造型美观。仅5个月的时间,一支飞舞的彩蝶就飞降在天津市区的东大门。

短短几个月,一座座长虹飞架,体现了天津向现代化迈进的节拍。高速度、高质量来自于市政建设者的思想觉悟。工人们说,市政工人战中环,滴滴汗水飘起船,艰苦奋斗金不换,为民造福甘心愿。中环线是市政建设者用血汗和拼搏精神筑成的,那宽阔的马路是筑路工人用带着血泡的双脚踩出来的。

中环线的建成,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工程需要拆迁上百个公建单位、几千户居民,仅用了18天就全部完成拆迁,所有与工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单位主动配合,提供方便,承担困难,争做贡献。一时间,出现了中环线工程鼓舞全市人民、全市人民支持中环线工程的许多动人事例:小学生把零花钱凑在一起买来汽水肥皂、手巾手套,送到市政工人手中;退休老人、街道大娘为工地送开水,烧姜汤、洗衣服。天津人民在八方协作中奏响了凯歌,在城市建设中创造了奇迹!

 

第三乐章 奋进曲——外环玉带

1987年8月25日,曾经被人称为“美丽的幻想”的外环线,全线贯通。它恰似一条墨绿的林带,环绕津沽大地,将四通八达的道路织成了网,将无数座桥梁连成了串。恢宏的工程完工了,建立伟业的人们却带着泥水、汗渍悄然而去,奔向新的建设工地……

不!他们没有离开,他们青春的绿洲已经留在这黑油油的柏油路上!

外环线,天津最大的综合性道路工程。1986年10月动工,1987年9月底全部竣工。道路全长71公里,路宽50米,建有10座大型立交桥,其中51公里路面,8座立交桥是青年工程。刻有“青年工程”大字和承建单位名称的大理石碑,镶嵌在子牙河、北运河、海河3座跨河大桥,张贵庄、津沽、西青道、铁东路、北环铁路5座立交桥的桥头。市政青年的青春、理想、爱情、寄托、欢乐和苦恼都伴着汗水浇筑成坚硬的桥梁,凝结成坚实的路面,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青年工程师陈星率领着一支平均年龄32岁、由23人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来到了北塘排污河桥梁工地。动员会上,他对青年突击队员说:“过几天,我们就要扛着铺盖卷,住工地,大干半年,大家准备一下,拉家带口的回家做做工作,搞对象的暂时停停摆,哥几个拧成一股绳,拿出敢死队的劲头……”。人心齐,泰山移,23颗火热的心跳在了一起。过去,台钻机打一颗桩孔,他们一天就打出了4个孔,创历史记录。32棵桩原计划35天完成,结果13天告捷。正是初冬时节,朔风劲吹,寒气袭人,他们早班连中班收工后,躺在工棚里只有一个感觉:冷,手指关节冻得阵阵发痛。睡意朦胧中,天刚蒙蒙亮,外面传来钻机声,有人以为睡过了点,赶紧爬起来,到外面一看,不是钻机声,是路面拖拉机的轰鸣声。

西青道立交桥顶管工程开工了。工人们编成三班,每班顶进定额一米五,而第一班就完成了二米二,最多的一个班顶进了二米六。按正常速度计算,有8个承台不能如期完成。一发动,25名党员和积极分子报名参加义务夜战。结果,在连续奋战了12个小时之后,他们又加班5个小时,愣是把8个承台打完,结果西青道立交主体结构仅用了80天就圆满完成。

当我们驾着汽车行驶在宽阔的外环线时,谁能体会到铺路人的艰辛?拉炒油的司机不诉苦,刚出炉的炒油150度,压在背上烤着,发动机、水箱在旁边蒸着,驾驶室里摸哪烫手;摊铺路面的工人不诉苦,盯着炙热的阳光,受着高温沥青的熏蒸,休息时找不到一片树荫,路面温度50度,穿着厚底工作鞋,脚底还烫起了水泡。

谁说不苦,为民造福,虽苦也幸福!

 

第四乐章 腾飞曲——高速挺进

京津塘高速公路,我国第一条利用外资,按国际标准组织施工的现代化公路,它一条巨龙,横亘在京津之间,使只需一个小时便可通达两市的梦想成为现实。1993年,这条路被评为“全国十大公路工程”。

就在人们为京津塘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欢呼雀跃的时候,你是否想象得到,多少辛劳和汗水洒在了这条路上,四千名参战人员如何在艰难困苦中赢得了这场战役?

53家中外施工企业组成316个投标联合体开始了激烈的角逐。最后,天津市市政工程局所属市政一公司、五公司与法国博涅公司、日本铺道株式会社等外国公司组成联合体击败对手,赢得了95.59公里的合同。合同签完了,真正干起来却让建设者们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压力。由于采用国际银行贷款,工程必须按国际施工惯例菲克条款施工,在世界银行派驻的外国监理的严格监督下施工,工程大小项目,没有外国监理的签字,世行一分钱也不给。按规定,炒油石料出场温度150度,运到现场摊铺时不得低于130度,外国监理手拿温度计站在路边。炒油车一到,就插进油料里测温,温度稍低,一车炒油就责令倒掉;一座公路涵洞正在施工,监理检查,沙子没有筛选,立即责令炸掉重修。各种制约和控制并没有拖工程进度的后腿,相反,整个工程进度和质量都令人赞叹,连对于中国人的速度和质量轻易不肯赞扬的外国专家也不由得击掌叫好。

1990年5月中旬,国家决定亚运会召开前夕京津塘高速公路北京、河北段和天津西段30.4公里段提前通车,为亚运会提供服务。此时,北京、河北段的进度远远超过了天津西段,工期还剩120天,谁能保证在4个月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71公里的外环线铺筑沥青混凝土20万吨,30.4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天津西段却要铺筑36万吨,要铺筑的沥青混凝土厚达20厘米,加上其它石料,总计100万吨!“亚运会前天津西段保证双向通车!”、“宁掉几斤肉,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市政工程局的干部职工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回旋的余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冲击着市政公路人的心,炽热的亚运意识激励着每一名参建职工。筑路工人摩拳擦掌,指挥人员彻夜不眠,全市人民拭目以待。四千名精兵强将、一千多部大型设备和重载运输车辆开赴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在30.4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一场空前的施工大决战!

在施工一线有一支冲锋在前、吃苦在先、敢打硬仗的队伍,他们是市政工程局的640名共产党员。付文娟是工地500多部大型运料车驾驶员中的唯一的女司机。她负责筑路材料供应,每辆车每天定额拉8趟,她每天拉30多趟,连续工作16个小时,日均行车里程5000公里。她完成的运输量始终位居全线第一名。

第二沥青厂党总支书记于学哲和3名党员连续7天在炒油机料口上倒热油。一天晚上,一个重达1600多公斤的温油桶被卡在油槽口上,就在他上前排除故障的一刹那,凝结着的油块突然滑落出来,使他连人带油一起从排管缝中掉进滚烫的沥青油中,他的右脚脖子被烫得露出了骨头,医院诊断为三度沥青烫伤,脚和胳膊植了三大块皮,医生给他开了6个月的假条,但他只休息了2个月又奋战在了炒油机旁。

工地上,风沙滚滚,卸白灰的工人全副武装,浑身上下只露一双眼睛,可是白灰仍然无孔不入地往衣服里钻,和身上的汗水融合在一起,烧得皮肤起了泡,工作服一脱竟然硬邦邦地立在地上;盛夏烈日当头,炒油工人站在热拌砂石料滚筒前和熬油炉前,点火测温,开桶倒油,不顾烟熏火烤,全力以赴夺高产,最高日炒油产量达到730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工程紧张时,工人们每天连续作业14个小时。市政公路人就是这样以威武不屈的骨气、自强不息的志气、攻坚克难的勇气,竭尽全力,高质量、高水平地拿下了京津塘高速天津西段工程。外地人评论:“你们的工程好像带着一股仙气”。

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高速公路,有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现代化公路。天津市政公路人正像亲手铺就的公路一样,栉风沐雨,承受着冬的冷酷,夏的蒸烤,饱餐人间的色彩,阅尽生活的深厚,俯首甘为孺子牛,把美好的未来铺就!

 

 

小巷总理”——居委会的大娘时代

文/谷晓梅

 

我是一位已过古稀的老人,您如果和我一样也曾在那个年代生活和成长过,是否还记得津城胡同的旧貌,是否还记得平房、段房里人们生活的人文趣事,是否还会记起曾经在胡同里为居民服务的大娘们,她们身上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熠熠生辉的闪光点……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从小生活在河西区西南楼的段房中。从懵懂记事起,就身临其境地感悟着“小巷总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那时候,居民对社区主任的称谓是“代表”,小时候在段房胡同里跳绳、踢毽子、打玩耍,经常可看到小脚的奶奶,婶子、大娘、大妈的身影,她们是一群热心为居民服务最无私的奉献者,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但工作起来还真有“小巷总理”的风范,事必躬亲,没有不管的事。

街道的代表们,总是那么热情开朗,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从宣传国家政策、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组织群众活动、调解邻里矛盾,到与居民亲切话家常、为片区适龄未婚青年介绍对象,等等。事无巨细,好像什么大小事情都在她们的关心之列。老百姓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她们的辛劳和付出。

她们是居民的知心朋友,经常会听到:二他妈妈,今做嘛好吃的了?介不嘛,二他爸爸刚钓来几条鲫鱼,正打着nao呢,再微点旱萝卜就干饭,倒霉孩子们奏耐吃口。

好生活呀!可有一点,咱日子得讲究细水长流,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啊……我看呐,下么你啦就清蒸着吃吧,省油!(二他妈妈平日里有点不会过,月初像贵族,月末像乞丐)

这是代表娘在叮嘱二子妈妈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计划着节俭过日子。

八九十年代居民们称谓他们为居委会主任。这时,依然是大娘、大姨、大妈们在无私奉献着。此时她们已有每月30元的补助了,不管有钱没钱,她们真拿老百姓的事当事业干,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无怨无悔。

九十年代初期,我这在外24载的游子终于回家了,被安排在南开区的街道工作。

也是因为妈妈60年代在河西区十二段曾当过街道代表。那年,街道办事处的主任,到我家动员刚刚退休的妈妈出来当代表,为居民们服务。还在上小学的我,感到这个人平易近民,从装束到举止俨然就是和百姓一家人。过耳短发,灰色上衣,和蔼可亲。她经常深入段房走进段房没有人不认识她,到居民家中嘘寒问暖,所以对她和颜悦色地亲民、爱民,人格魅力印象极深。所以,调入街道工作,这也是一种“缘”吧!一种原始的对街道工作者的敬畏情感使然。

当日复一日地朝霞升起,夕阳落下,一群“小巷总理” 们仍在社区忙碌着。

杨秋云,一位率真务实的“小巷总理”。20世纪90年代初,盈江里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年过花甲的老人,个子不高,微胖的身材,走路带风,大嗓门。她除了睡觉、吃饭外,一天十二、三个钟点为居民们服务着。她在居民心中的威信很高,不论男女老幼,都特别的尊敬杨奶奶。她一直在为居民们奉献的路上坚实地行走着,绝无懈怠……

她说话的嗓音铿锵有力,慈眉善目,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着放光,永远是笑容满面,永远是胸有成竹,在她那里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社区里,不论年老弱小,都亲切地唤她为杨奶奶。

当时,我还是街道党委工作的一位新兵,做着党委秘书兼任宣传科长。经常的深入社区,倾听社区干部、居民的心声,收听、收集一线的民生素材,为党委班子的决策提供详实的一手资料。

每次去盈江里社区,都会见到杨奶奶在不辞辛苦地为居民们办实事。这时,儿时胡同里代表们忙碌的身影会再现,深深扎根段房的她们,不拿一分钱,没有丝毫劳动报酬的奶奶们,都在全心全意地为居民服务。时过境迁,当我设身处地地近距离地接触杨奶奶,目睹她的为人处世,掏心掏肺,尽其所能地为居民们服务时,我被深深地感染着,用文字弘扬她们的美德和精神,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颂扬正气。为她们加油助力!

此时的社区主任们,每个月的补贴三十元,可是她们所从事劳心、劳力的付出,只不过是象征性的补贴而已。她们靠的是对居民的一片真情,他们靠的是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儿子,你回来了,要记住教训,任何时候再也不要做违法的事啦,要做好人,办正事。你的工作安排,我给你想着,安心,耐心地等待。有时间可以先在社区做志愿者,也别闲着,人一闲,把持不住自己,就容易出事”。杨奶奶如是说着……

 “儿子”,多么亲切的声音,至爱至亲的言语。顿时,犹阳光无比的温暖,融化了一颗冰冷的心。世界上一种最美丽、温馨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儿子亲切地唤她为:杨妈妈!

儿子们对世俗的偏见、新知识的匮乏、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脱节,都会让这些刚刚回归正常生活的人感到极不适应,无望,甚至是恐惧。杨奶奶的一句“儿子”,会把他们冰冷的心融化,可以化解他们的沮丧。

称呼杨秋云为杨妈妈的不止一个儿子,他们都是刚刚走出大狱的刑满释放人员,又都是这个社区的居民。昨日画地刻木,身陷囹圄,今日回归社会,投入社会温暖的怀抱,杨奶奶的一句“儿子”温暖着他们的心,他们要重新做人,他们要挺起脊梁,办正事,当好人。

儿子们回归社会,可忙坏了杨奶奶。她与片警一起逐户敲开共建单位的大门,请求企业负责人给他儿子一只饭碗,让他自食其力,不再危害社会。

企业的领导们也时常地被她的行为所感动,积极地为他分忧解难……

"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正是这句话让他们懂得了如何辩证地看待人生,慢慢学会了将祸与福相互转化。

如果说入狱是人生的低谷,那么永远的告别监狱,不回头,低谷中也能见到曙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做好人,不止一个儿子这样说过。

九十年代初期,房屋交易市场并不活跃,人们要改善居住环境,多半是以换房出现,南开搬河西,红桥搬河北,多半是房屋相当。就是有买卖房屋置换也是雨后春笋的刚刚萌起。

杨奶奶所在的社区,办起了房屋置换驿站,不收一分钱,免费为居民们牵线搭桥当红娘。“驿站”,为不少居民们解决了家居远,上班难的问题,深受大家的欢迎。

在我的印象中,杨奶奶就如同大家庭里的一位“大家长”。一跺脚,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再一跺脚,会让歪风邪气闻风丧胆。她的凝聚力,战斗力可非同一般!

盈江里社区的居民,大多由南市居住地搬迁而来。有的居民个性强,火气大,不时地斗嘴斗气,就是斗蛐蛐时,一句不对心思的话也会惹怒对方,甚至大打出手。

只要杨奶奶一声吼:干嘛哪,干嘛哪,吃饱了撑的,冲动是魔鬼知道吗?玩就好好地玩,千万别动气。气大伤身,还不利于邻里和谐友好相处……顿时,战事结束。打架人还会“嘿嘿”地笑着,一个劲地说:杨奶奶,我们保证不再斗嘴打架了,谢谢你啦!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用一生来追求着理想,信念。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来造福着居民。在有生之年,迎来了政治生命的新生——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共党员。

岁月流逝,光阴似箭。转瞬间近三十年过去了,杨奶奶已作古。但是,她的音容笑貌,她的行为却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城市记忆中“小巷总理”的人生,社区居委会大娘们的无私无畏的忙碌身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德和精神,将会永远地留存在津城这片土地上!

 “小巷总理”,寓意着百姓的当家人,一个为居民们排忧解难的群体,一群追求着理想、信念之人。她们是一棵棵无名的小草,深扎于百姓中;她们又是一棵棵铿锵玫瑰绽放,把爱、温馨和幸福送到了千家万户;她们编织、传承着百姓的市井文化、社区文化,传播,渲染着街巷,胡同的天津卫(味)。

 

 

闪亮的日子在京津城铁

文/周子妮

 

下午4点,料理好手头的工作后,出发前往京津城际铁路武清站。正是人间四月天,翠亨路沿途盛放的春花正呢喃着粉红的心事,即使还没到晚高峰,这里仍然川流不息。拎着行李的人们匆匆走过天桥,在城际站汇聚成一条涌动的河流。我也快速走了过去,安检,扫码,出示身份证,成为河流里的一滴小水珠。

4点25分,复兴号动车准时进站,车门顿时变成了一眼旺盛的泉,人流一股一股地往外冒,待那眼泉将近未尽时,列车员一声哨响,催促人们尽快上车,我所在的一小股支流才汩汩地涌进车厢。我靠在柔软舒适的座椅上,享受着短暂的惬意时光,即使目的地是北京,从天津的武清站出发,车程也才只有短短23分钟。从前,从武清到天津市区,要坐近两个小时的“611”,更不要提去北京,随着城际铁路的运营,那样的“慢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彼时窗外春光正好,温煦的日光熨帖着大地,遍野的春色明目张胆地潜伏在铁道两旁,只等东风对上暗号,斜阳下达指令,便对着车窗将贪看春色的人温柔狙击。我从背包中掏出书本,是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我只喜欢这一类人,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飞速行驶的城际列车上,我思考着自己是否也在追逐如杰克·凯鲁亚克般的滚烫人生。是的,如果说自己真的在追寻什么所谓的人生理想,那么最先感谢的应该就是这列正在飞奔的城际列车,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才让我在人生理想之前,首先敢想。

2008年,中国首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通车,武清是中间一站,到达天津市区13分钟,到达北京南站23分钟,一杯咖啡的时间便可纵享双城生活。京津城际列车的运营给天津人的工作、求学、出行带来了更多可能。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都是京津城际铁路“迎来送往”的热闹时刻。围绕京津城际铁路为中心的一小时生活圈,让说走就走成为一种常态。而我自己真正实现独立乘坐城际列车在城市间往返已经是3年后的事了。

2011年,我如愿迈入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校门,京津城际列车成为了我每周必乘的交通工具。那时候的列车还是“和谐号”,10年前的我,肩上背着书包,手中拎着吉他,耳朵里单曲循环的是连绵不断的民谣:“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 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那时的我站在20岁的起点,还不曾想到这一趟城际列车将会载着我去到“遥远的地方,看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月台上总是有风,间或远处的原野上会蹦出一两颗调皮的星,天边尚有太阳的余晖,是我小时候爱吃的橘子糖的颜色,给徐徐进站的列车烧上了一层甜蜜的釉——那是青春的颜色,热烈、赤城,是那么不知天高地厚地嘴一翘就笑、脚一踏就上前。乘着飞速奔驰的列车,觉得自己是逐渐浓郁起来的夜色中最亮的那一颗星。

而比起启程,我更期待归途。也是在傍晚,结束了周五的最后一节课,随着冗长的人流挤入天津站的候车大厅。过了安检,目之所及渐次开朗,快速走上电梯,一抬头看到穹顶上“精卫填海”的壁画,向来来往往的人们骄傲的彰显着天津人的精神图腾。我开始加快脚步,生怕错过那场即将到来的盛景。疾步穿过走廊,步入麦当劳,点一杯甜品,很快我就来到了自己的“秘密基地”——那似乎更像是一条狭长的过道,诺大的落地窗前依次摆着几张桌椅。这里夏天冷风不足,冬天又不足够温暖,因此鲜少坐人,我却很喜欢。放下书包坐定,尝一口将化未化的冰淇淋,心里默默倒数3、2、1,天边的斜阳仿佛变成了一个调皮的男孩,满脸坏笑地悄悄打了一个响指,倏地一下,尽收眼底的金湾广场刹那间迸发出夺目的光芒,让人猝不及防就与璀璨的灯光撞了个满怀。夕日欲,华灯初上,金碧辉煌的广场建筑群仿佛与晚霞交换了一个深深地吻,霎时间周遭的一切都被涂抹上一层浪漫的光晕。每逢此刻,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我心头涌动,看着广场上摩肩擦踵的人群,思考着在这一刻有多少人遇见,多少人错肩。而这光影交错的瞬间,我正与这座城市进行着一场秘密的约会,在那一刻,在高铁站,没有旁的什么人,我与天津亲近地听得到彼此的心跳。

大二的那一年,在城际列车上,我隔壁的座位总是多了那么一个人。

那时他已经念大三,每逢周末要乘城际列车去北京的外企实习。天津到北京更多的是直达的线路,而他却经常选择乘坐在武清经停的那一条线,选择坐在我的身边。我们总是一起上车,在不同的地方下车。记得有一回我本已经从学校出发,又想起有东西忘在宿舍,转头去取结果误了车,他本可以选择最近的一趟列车奔赴北京,却还是接过我手中的吉他和背包,硬是在车站多等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还是踏上了那趟会在武清经停的列车。透过车窗,窗外一片漆黑,且已经过了高峰时刻,乘客很少。坐在一旁的他突然开口,问:“这趟车上现在有你喜欢的人吗?”年少时的羞赧常让人变得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即便列车到了站,我依然没能把最想说出的答案宣之于口。我们最后一次一起乘车,是他将要毕业。乘车前,我们一起去小白楼逛了逛,在朗香街看见一家手作巧克力店,所售价格不菲。他掏出钱包里所有的钱,买了一大盒,待我们在列车上坐稳,他把那个精美的纸盒放到了我的腿上。

最终,我依然在武清站下车。

最终,他依然在北京南站下车。

下车后,我打开包装盒,里面夹着一张字条:“在你眼里看到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换一颗红豆。”

后来的我们,再也没有见过。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微信朋友圈里的我们都已结婚生子,像是童话故事的结尾一样,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只不过是在城际列车的两端“各自”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时光的列车行进在日月晨昏的轨道上,轰隆隆开走了好多年,每每坐在列车上我都能感觉到在无尽的时空铁轨上,我自己的小奋斗和天津这座城市的大发展在彼此成长,彼此护航。

十年后,我再次奔波于京津城际列车站,是为了追逐心中的文学梦。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录取榜单上,心里的兴奋和焦虑并存。毕竟刚刚育幼子,尚在哺乳期,而天平的另一端则是我无论如何也难以却步的文学殿堂,京津城际列车让我在这天平的两端找到了平衡。晚上8点25下了最后一堂课,老师刚刚放下书本我便风驰电掣地冲出教室,拼命踩着自行车赶到平安里地铁站。扔下车子坐上地铁,约莫15分钟,抵达北京南站。9点15,我喘着粗气,为赶上回家的末班车而庆幸。但事情总不会那么顺遂,有一回老师拖了堂,我心里的鼓嘭嘭打了起来,一时慌神竟乘反了地铁。当我狼狈的赶到车站,列车已经开走了。剧烈的奔跑加上生理性涨奶,让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好心的列车员轻声安慰我,说还有一辆到天津站的车,但在武清不经停,我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忙不迭地说着谢谢。已是夜里10点多,当我疲惫的出了站,沿着后广场的小路走,在世纪钟庄严的灯光下,看见了早就等在此刻的父亲——我那已年近花甲的老父亲,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知道,我到家了。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作为国内的首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铁路不仅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的里程碑,更承载着我成长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将我的人生轨迹与天津这座城市的繁荣梦想交织在一起。在今天的城际站,我可以乘坐着高铁抵达任何想要去的远方,一条又一条的高铁线路像是天津伸展出的一个个触角,通往全国各地,感知着时代、感知着世界。“条条大路通天津”,坐在舒适的“复兴号”上,我再次回想起杰克·凯鲁亚克书中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满心欢喜,行使时间的唯一崇高使命——前行。”

 

 

我所经历的印刷制版工艺的时代步伐

文/吴雪初

 

我是1975年8月选调到天津新华印刷一厂,成为一名排字工人。这是我市一个以铅字印刷为主的印刷大厂。能在继承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业工作,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尽一份力,我很骄傲和自豪。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所经历的印刷制版由延续了千年的活字排版,发展到照相制版、激光排版,现在数字化网络化普及,一部手机就可以录入、编辑。科技进步发展的速度令人耳目一新。我作为一名七十年代的排字工人,经历和见证了印刷制版工艺的时代变革。

那时,我们厂的排字车间宽敞明亮,一排排放满铅字的字架占据了车间的绝大部分地方。由于汉字字数繁多,不同的字体、字号,都有独立的字架,排字工人穿行在字架之间如同进入浩瀚的文字海洋。车间南面靠窗是十几排条案,这里是拼版组、校对组、改版组。车间后面是拆版组和铸字房。铸字房是一个独立的机房,是排字车间的第一道工序,属于有毒作业,为了工人们的健康,每月有几元钱的劳动保护补贴,食堂还为他们开了营养小灶。铸字师傅们日夜不停地铸字,我们用的铅字就是他们将铅块化成铅水,再浇铸到铜模里,一个个地浇铸出来的。这就是“以火熔铅、以铅铸字”。

我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古书组,当时的生产任务是为印制古装《二十四史》排版。繁体字、文言文、竖排本,所以称为“古书组”。张厚昆、陈寿康、杨连贵三位老师傅带领我们十几名青年工人从码字架开始,一边做着准备工作,一边熟悉每一个字的位置。车间还特意为古书组打造了精致的红木手托。我们一只手拿着手托和文章原稿,一只手将一个个铅字拣来排列在手托上。排好后还要经过打样、校对、改版、拼版。因为是文言文、繁体字,字又大、又沉。一道道工序,进度很慢。当时的排字计划每人每天1800字。在1978年1月3日的日记里我这样写着:昨天开门红,拣字第一名2450字……。从排版到印刷,最后装订成册,一本书要经过很多工序,需要很长时间。这些方块字虽然沉甸甸的,但想到这是一项传递和发扬中华文明和智慧的工作,心中涌现的是神圣和自豪。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印刷排版行业发生了巨大革命。“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彻底改变了中文排版印刷系统,使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由铅字向激光照排转型。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大潮,在局领导协调下,我们厂由人民印刷厂引进了一个胶印车间,也就是平面印刷,使书刊印刷更加精美、快捷,色彩更加丰富。为了充实新工艺,我从排字车间调到了彩印车间,进入新工艺小组。那是1978年,我们厂的激光照排还属于新工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我在这里亲历了胶、照相、拷贝、修版、打样几道工序。彩色制版是与铅字排版完全不同的工艺。我先分到了胶工序,开始对师傅说的术语一点也听不懂,凭着一股子韧劲,边听、边记、边干、边体会。当时我记下了许多笔记:“什么叫胶?胶是用重酸胺和明胶配成感光液,经过烘干、晒版、染色制成原版,所以称‘胳胶工序’”。这道工序是在3mm--5mm厚的玻璃上完成的。质量不稳定,安全系数低。生产没有固定的数值,完全要靠经验灵活掌握。温度和湿度、阴天和晴天都会影响到做版的质量。我们在师傅的指导下,在操作中分析原因,积累经验,探索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和奥秘。触类旁通,我也会去上道工序——彩色制版组;下道工序——晒版房走访学习;使自己很快独立操作了。

随着感光胶片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用玻璃完成的、较落后而又不安全的胶工艺被淘汰了,感光胶片取代了玻璃。我又调到彩色制版工序,这里要学的东西就更多了。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电脑制版,是靠照相分色。如色彩加色和减色的光学理论,色彩还原度与网点的关系等等,这些新知识、新技能需要从头学起。

一张彩色照片要经过滤色镜分色,形成黄、红、蓝、黑四张底片,由于照相分色的设备还比较落后,许多地方误差很大,还要凭着经验用药水进行加色或减色的修整,有时一张图要修好长时间。修好后要在打样机打样,进行色彩叠加,检验照片的还原效果。那时候的打样机也不是现在的激光打样机,而是和单色印刷机差不多的机器,一色一色地叠加,检验合格了才能交客户签字印刷。那时我经常帮照相的师傅上下版、分色显影,帮修版的同事拷贝胶片,帮打样师傅调墨、上版、开机器,我因此接触到彩色制版的各项工序。在实践中了解各项工序微小变化对色彩还原度的影响。掌握了不同情况下时间上分分秒秒的差别,分析着温度、湿度及药水浓度对活件微弱的影响,以及各工序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很快掌握了彩色制版的基本操作要领,并且担任了彩色制版组的组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使印刷业迅速崛起,显现了快捷、精美、高档的优势。为了发展我厂的彩色印刷,局里将并不宽松的外汇批给我们厂,进口了一台以色列产的滚筒式电子分色机,我们的制版工艺如虎添翼。我带领全组人员一面发挥电子分色的优势,一面利用手工制作的特长,更新理念,学习掌握新标准和技术。同时,改革开放使社会上对各种印刷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小组十几个人齐心协力,保证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有时还需要加班加点。记得有一次市里举办戏曲会演,需要印刷一本宣传册,送来稿件的时间已经很紧了,我们连夜分色、手工拼版、分工合作,一刀一剪,连拼带拷,一昼夜完成了制版任务,为后面的印刷和装订成册赢得了时间。拿到制作精美的彩色样本,客户称赞我们技术精、服务好,具有深圳水平和速度。

由于生产的需要,厂里又决定为我们增添新设备——电脑刻膜机,相当于简单的电脑机械手。为了掌握这一新技术,我和一位同事去北京接受培训。一周时间,我们学会基本操作和调试,按时完成了培训任务,带着“机器手”回厂。看到新的设备,同事们非常兴奋,想到几年前还在照相分色、人工修版,现在可以电子激光分色、机械手辅助,由手工操作向电子化、数据化发展。我们又一次经历了印刷制版工艺的飞跃。

看着一本本书刊和宣传册,一张张海报等印刷品,经过我们的努力,飞进千家万户。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得到了领导和上下工序的称赞,我们小组被评为局级先进生产集体。这一切都是大家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团结一致,为印刷制版工艺的发展奉献光和热。

现在的印刷制版工序已经完全脱离了手工操作,彩色桌面系统使印刷制版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可以简便快捷地设计出各种精美的印刷版面。我每当捧起漂亮的图书,眼前就浮现出我们当年托着沉重的铅字在字海中奔忙的工作情景;看到我们刀刻、手拼、一色精心校准的手拼制版场面。看现在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大数据、各种APP小程序遍及各行各业,当时偌大的排字车间,成千上万不同字体字号的铅字,现在汇集在一块小小的芯片里。排字的速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古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到当代电子排版,用了上千年;而电子排版技术的全面应用和迅猛发展,只用了几十年。由黑白书到彩色书、电子书,时代的发展如滚滚洪流。“以火熔铅、以铅铸字、铅字排版,铅版印刷”的画面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我们这一代印刷工人,见证了“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 ”的巨大变革。但是仓颉造字、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历史功绩,将永远与中华文化一起源远流长。它将激励着我们和一代代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创新发展。相信我们的印刷业将在变革中厉奋进,勇毅向前,创造更大的历史辉煌。

 

2023年1月20日 14:09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