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的吃
天津人的吃
赵志明
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叫“京油子,卫嘴子”。其出处已不可考,关于它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而说起来挺有意思,多数的天津人对于这话,非但不介意,还可能会为此感到自豪呢!
众所周知,天津人讲究吃,也特别会吃。虽然,中国餐饮的“八大菜系”里没有“津菜”,但是,天津人却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烹饪出来一道道地方特色浓郁的美食佳肴,以及各种风味小吃。其中,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闻名遐迩,享有“天津三绝”的美誉。
煎饼馃子被公认为是天津人的专利。附近省市乃至其他地方有时也能见到煎饼馃子,可在天津人看来,那都不正宗。而与此同时,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大量外地人的涌入,带来了其地方特色饮食,悄然改变了天津人的生活习惯。比如,由传统的大饼夹馃箅、大饼夹卷圈到如今的“大饼夹一切”,就是最好的证明。
窃以为,作为当年的“天子之渡”,天津见证过漕运的兴盛,引领过近代工业文明。近代历史客观上促成了中西合璧,六百多年的风雨造就了古今交融。天津这个现代化大都市,正展示着它的开放与包容。
天津人性情豪爽,说话风趣幽默,即便在逆境中也照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物资紧缺年代,几乎所有日用品都需凭票证供应,吃的东西更是匮乏,鱼肉蛋奶成了稀罕物,就连花生瓜子平时也见不到。可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依然不减,咬紧牙关度过了那段艰苦日子。
曾几何时,天津市民的饮用水质量很差,当时有句俏皮话:“天津卫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后来,“引滦入津”和“引黄入津”两项工程,不仅提高了饮用水的质量,也缓解了水源紧缺问题。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告竣,长江水奔腾而来,彻底解决了城市供水的后顾之忧。
改革开放让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新焕发了青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安全消费渐成时尚。市政府每年都要推出改善群众生活一系列实事,“菜篮子”工作的重心也适时地从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如今,农副产品市场货源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平稳,购销两旺。有口福的天津人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又开始追求吃得健康,吃得精巧。
那天,十二岁的小外孙问姥姥:“过春节‘初一饺子初二面’,到了夏天‘头伏饺子二伏面’,为什么立秋和立冬还要包饺子吃呢?”言外之意,这饺子和面条他已经吃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