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去婆婆家
许建萍
津城,纵使高楼耸立,水的气韵仍让这座城市沾染了一点悠闲、一股清丽。城中一条条道路像是沾了水汽的绸带,悠悠伸展,赶点上班的车流并不喧嚣,城市细脉的小路段,不紧不慢。在此中久住,岁月都低调旷远了。夜晚,金街的霓虹中,望向闹中显静的陕西路,虽有点冷清,但它夹在高楼中自信的姿态还是会让人产生遐想的。
20世纪80年代,陕西路一幢小楼里,一间15平方米的小屋,公公婆婆日子过得惬意,他们对天津心脏地带的陕西路爱得深,且颇为自豪,对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的小屋仍为满足。1988年,儿子出生,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北郊——那时,在北郊说起陕西路,有点像今天在天津说起济南那么远的感觉。
从北仓到市内只有18路一条公交线,前后两个车厢,中间用手风琴样的装置连接。沿线每个站点都站着黑压压的人,挤上车需要体力。我那时年轻,经常坐车,练就了挤车的本领,抱着孩子也能挤上去。车里人挨人,一点空隙没有,下车也费劲。到了金钢桥终点站,走过金钢花园,再走一站地——1路车经过的东北角站就到了,再挤上车,过南市,驶上和平路,人流熙攘,道路狭窄,汽车行驶起来像牛车。那时天津市内道路不分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全靠自觉,行人贴着街边走,自行车行驶在行人外侧,机动车在自行车外侧。当时机动车不多,私家车更少,可自行车总是如潮水,公交车的地盘就经常被自行车入侵。和平路是天津繁华的商业街,各行各业招牌门店鳞次栉比。1路车行驶在和平路时,常常是蠕动。好不容易到了终点站中心花园,我下车走赤峰道——记忆里,要走很久才到陕西路。就这样,从我家到婆婆家,快了要两个多小时,慢的时候得三个多小时。今天,驱车从北辰到陕西路,驶上快速路,十几分钟就到了。
当时,陕西路两边的一幢幢独立洋楼,用围墙围成独立的小院子——因为小,邻居间很少在院子里聊天,而是在院子外的路上搭讪。当年陕西路几乎没有机动车驶过,偶尔有慢骑的自行车。赤峰道上有一条公交线(即无轨电车),其一端的终点站是水上公园。电车开得很慢,从陕西路到水上公园大概也要一个小时。陕西路位于市中心,出行都这样不方便,更别说郊区了。
那年头没有电话,跟公婆沟通感情只有见面。我当时下了很大决心,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跟婆婆保证:一个月带着孩子乘公交车去一次陕西路。后来,公婆年龄大了,腿脚不好,俩老人住在陕西路有诸多不便——好在,可以购买商品房了,公婆便买了100平方米的大房子,搬到了北辰我们家附近,总算相互有个照应了。
如今,陕西路一侧的洋楼早就拆了,从路牌中看到赤峰道,还可以模糊辨出旧时模样。但进入陕西路,我几乎认不出了——公婆住过的小洋楼还在,怀旧的邻居们还常会在滨西社区办事处偶然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