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征文系统

公众号

当年骑车走津城

首页    深学笃用天津行动    当年骑车走津城

 

许新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家住天津市区东北角,我在郊区上班。我每天骑自行车到单位后,还常常要继续骑车下乡,几乎穿越小半个天津城。

彼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骑自行车上班的人特别多。为赶时间,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漱完毕,匆匆骑车上路。从东北角大胡同到张贵庄,有时过狮子林桥,走新开路、李公楼,有时过解放桥走东站、大王庄,最后要转到津塘路,再直奔单位。沿途早点铺、菜市、摆摊的已经不少,骑到半路,找家合适的早点店,或砂锅云吞或豆浆老豆腐,配上烧饼油条,吃饱了接着蹬车前行。

那时候,立交桥还很少,道路狭窄,路况拥挤,还要过桥过地道。尤其十四经路和贾沽道有两个平交的火车道,常有货运火车拉着长长的车厢在此暂停作业,每次要停好几分钟;等到放闸通行时,诸多自行车蜂拥夺路,场面壮观得很。过了津塘路一号桥,眼前道路开阔起来,第一机床厂、毛条厂、麻纺厂、轧钢厂、工程机械厂、地毯厂等许多国企聚集于此,形成了工业区。工人们大都骑车上班,聚到这里时自行车已似洪流滚滚。我被裹挟其中,紧赶慢赶,继续前行才抵达目的地。

到单位后,我经常要去乡村办事或调研。当时公家车很少,私家车还没有,交通工具仍是自行车。我常走的路线,往东是新立村、军粮城、李庄子,往北是荒草坨、大毕庄、赤土,往西是詹庄子、万新庄等。我常常直接骑车到田间、大棚、养鱼池,道路更是土多难行,坎坷不平。最远的一次是骑车去塘沽,了解当地渔民海洋捕捞生产情况。那天,我从早上6点离家,骑车到单位休息片刻,继续骑车去塘沽渔船闸找到渔船渔民现场采访记录,当天回到家已经夜间11点了。

那年初冬的一天,我去小东庄镇务本村调查特种养殖业的情况。该村一农户引进国外蓝狐,饲养成功,已下了两窝崽,收入上万元。那蓝狐身长六七十厘米,耳短腿细,拖着蓬松的大尾巴,一身皮毛泛着蓝黑色的光,显得雍容华贵,让人禁不住想伸手去摸。了解完情况后,天色突变,乌云密布,我急忙骑上自行车往回赶。此时空中已飘起片片雪花,眼看越下越大,夹着西北风,覆盖了地面,离家还有十几里呢。所幸,那几年黄大发出租车很多,碰巧拦住一辆空车,连人带自行车一起装进去,才解了燃眉之急。

那些年,我去市里开会,也是骑自行车过海河到河西。我还曾走过崔家码头渡口、大光明的浮桥。

没想到,转瞬间,生活巨变,天津已进入飞速发展的汽车时代。私家车取代自行车,几乎走进家家户户。高速路、快速路、城乡路网四通八达,密度居全国前列。我虽已退休,却也开上了小汽车,旅游、购物、休闲,扩大了活动半径,丰富了老年生活。远在南国深圳的亲友第一次来津,我当司机领他们游览观光。走天津大道过海教园,到滨海新区看大沽炮台,还去游览了东丽湖,去杨柳青看年画,逛五大道、古文化街,津城美景博得亲友们啧啧赞叹。

而且,现在的轨道交通、公交线路也越来越多,遇到限号或不愿开车时,地铁或公交出行也方便得很。现在的年轻人,再也不用像我工作时那样,把时间都耗在路上了。

现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也大都开车上下班了,无论下基层、开会、调研、办事情,油门一踩便捷了许多,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们多次接受任务,自驾车到军粮城、东丽湖等街道社区为群众服务,帮助维护秩序、做好防护,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起到了党员应有的作用。

2022年7月28日 17:0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