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征文系统

公众号

批评家应坚守道德底线和艺术信仰

首页    批评家论坛    批评家应坚守道德底线和艺术信仰
近日,由2007中国当代文献展组委会主办的新锐批评家论坛使青年批评家会聚一堂,共议新世纪当代艺术的冲突与梦想,青年美术批评家们开始集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当下,相比年轻艺术家的快速成长和团体优势,被老一辈批评家寄予厚望的青年批评家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面对名声与商业的诱惑、知识体系的不完备、批评语境西化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批评的复兴任重而道远。
笔者认为,首先,面对商业气息日渐浓烈的当代艺术,青年批评家应该确立自身的价值判断与取向。批评是发自内心的声音,还是市场左右下的傀儡?批评家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充满火药味的过头举动是为了给一团和气的当代艺术带来些许刺激,还是为了自我炒作一夜成名?批评家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道德的底线和对艺术的信仰是批评家始终应坚持的。然而,商业化是当代艺术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利益的诱惑会成为批评前进的绊脚石。当然,这不仅是青年批评家的问题,更是整个批评界的问题。关于批评收费方式的改革,我们听到过太多的建议。比如,为职业的独立批评家设立艺术批评基金,出台独立批评家个人资助办法,明确批评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市场细分规则,缔结批评家公约等。可这些大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笔者认为,西方的一些批评经验也许可以为中国批评界提供启示。西方的很多独立批评家都与报纸或杂志建立合作关系,这些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参加大大小小的展览和博览会,靠书写批评文章获得的稿费生活。他们独立于画廊之外,也不在报社和杂志的正式编制之内,以此来保持批评的相对公平和客观性。
其次,广大青年批评家应更加关注公共领域,积极参与到国家层面的艺术建设中去,从而获得更多支持。民间与国家的双向支持,是青年批评家快速成长的一个捷径。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已与国际接轨。青年批评家需要加快自身的知识更新步伐。批评需要长期的积淀,特别是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系统学习,对各种批评方法论的融会贯通,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从而作出判断。与此同时,需要警惕的是盲目地学习和知识嫁接,这里又涉及到中国式批评语境的建立问题。由于中国当代艺术是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不管是美术创作还是美术批评都有明显的西化倾向。加之中国传统的美术批评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和阐释,青年美术批评家很难从传统中寻找到可借鉴的东西,自然会将视野转向西方。评论的翻译文体化和“夹生”乃是青年批评家存在的普遍现象。不是晦涩难懂,开口闭口后现代,就是简单、盲目定位。这些看似学术化的表达,背后隐藏的是批评家本人对西方学术传统的无知和对知识的盲目嫁接与挪用。对传统文献的再研究,在交流中体现多元化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的内部实现“和而不同”才是建立中国式批评语境的关键。但这并不代表不借鉴西方的理论资源,而是如何有选择地与西方理论建立一种联系。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坚守道德底线和艺术信仰,相信青年美术批评家会更健康地成长。
2012年1月10日 20:2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