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征文系统

公众号

新世纪小说概论(2001—2008)(一)

首页    批评家论坛    新世纪小说概论(2001—2008)(一)

新世纪小说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8年,但还是出现了很多骄人的成果,以及代表着未来小说走向性的东西。新世纪的中国小说界,是个多元化了的小说界,大有呈三分天下的趋势,借用批评家白烨的话说,新世纪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媒体化、信息化,传统小说向大众化和娱乐化转型。以往的传统文坛,是职业作家、文学期刊与作协机构三位一体的一统天下。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化文坛迅速崛起,这类文学以长篇小说的文学样式为主,以出版营销为基本阵地,一改以往的以作家为中心的状况,而代之以市场为中心。文本的生产方式也有向“文学创意+故事策划+写手=小说”的大众文化生产线方式发展的趋势。生产方式的变化当然也导致了小说本身的变化,而且也导致了文本数量的激增,仅长篇小说的出版,每年就会在1200部以上。与市场化文坛相呼应的是网络化文坛,许多打市场的畅销小说,其实是就是先在网络上走红了以后,又出版而成为图书的。网络是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快、前景最为看好的新型媒介,网络与文学的结缘,绝不仅仅是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那么简单,因为“媒介即信息”,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对文学与其说是承载,还不如说是改写,因为网络的“话语规则”正在改写着文学本身原有的“话语规则”。网络写作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小说写作的类型化趋势:玄幻、悬疑、武侠……等等类型的小说在网络化时代有了空前的发展。
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和“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两个意义相悖的谚语来概括今天的小说,其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市场化的小说尤其是网络时代的网络小说,以及80后们写的那些畅销小说,这些小说给我们的印象可以说是:小说每天都是新的。那些连载的,点击率非常高的,以及那些在市场上畅销却又不在主流文坛视野之内的作品,正在与主流文坛的那些“纯文学”小说分道扬镳,而且越走越远了。然而仔细观察分析就又会发现,这些不入主流文坛视野的流行小说,其实恰恰正在走向小说当初的原点。比如说那些网络小说,每天发一段,喜欢看的人弄个VIP卡,付费阅读……这多么像古代的说书人与听书人?在书坊里,在茶馆里,每天说一段,然后再听下回分解。又多么像晚清时那些“白话报”上的连载小说呀,当时的作家很多都是以此为生的。报纸在当时是一种很新的媒介,而我们今天最新的媒介则是网络。所以这些看起来最新的小说,同时又是最原始的,创新其实往往恰是另一种回归。如此观之,又可谓是太阳底下无新小说了。
从小说的数量上,也能看到今天的网络小说与晚清时那些小说的相似之处——都称得上是汗牛充栋。陈平原先生当年收集这些小说时,特意跑到了芜湖去寻访阿英的收藏,费了很大的劲儿。如果现在设想一下,50年以后的学者,像今天的陈平原一样,要研究我们今天的网络小说了,他将要遇到的困难,可能要十倍百倍于陈平原,因为今天的网络小说以及各种流行小说的数量更大了,大到一个学者用一生的时间都未必能读得完。
与那些网络小说不同,今天主流文坛的小说,则越来越走向经典化了。如果说网络小说回归到了原初意义上的,原本不入士大夫法眼的“小说”的话,那“纯文学”小说则越来越经典化,地位其实已经相当于古代的诗歌和散文了。只有用文学史的眼光来审视今天的“三分天下”,才能对小说在新媒介下的发展与流变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当然这绝不是说今天的网络小说只是简单地回归到了晚清时代的状态,而只是说在民间性和娱乐性上,有比较相似的地方。用文化研究的话说,今天是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往任何时代所从未有过的,而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其对于小说文体的改写,现在也还只是初露端倪,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以后很可能会出现某种集文字、视频、音乐于一体的“网络新小说”样式,当然这还都是后话。



今天主流文坛的小说,应该说还是以“纯文学”为主的小说,所以下面还是单就这一板块的情况进行描述。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主流小说的一大趋势就是正在从文本实验回归到人生经验的层面上来。批评界称之为“现实主义”的回归,但问题是注重写人生经验层面的小说,其实也不一定就是现实主义的,其中至关重要的应该是叙述的立场和态度,而不仅仅是叙述的技巧。真正的现代主义更应该是观念上的现代,而绝不仅仅是技巧的现代。从这点上说,新世纪小说的主部,其实仍是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不能单凭有些小说只是借用了貌似现实主义的文本外壳就简单地把它们归入现实主义。杰姆逊曾说:“我不太熟悉中国的情况,但在西方,人们一般认为根本不存在现实主义这回事,现实主义只是一系列视觉
 
 
2012年1月10日 20:47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