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征文系统

公众号

“237号学习组”三言两语

首页    文学视界    “237号学习组”三言两语

1561014463-11561014434-11561014439-11561014457-11561014446-11561014452-11561014425-11561014420-11561014402-11561014413-1

 

写在前面的话

2015年3月10日。市作协文学院成立了“237号学习组”。(学习组的宗旨、意义,另见同期《天津作家》上的“新闻稿”。)这次“237号学习组”活动,主要针对张楚获得“鲁奖”的短篇小说《良宵》和合同制作家李子胜的短篇小说《少年的月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会议两个半小时,真诚、热烈,气氛融洽。文学院还特邀市作协副主席、《文学自由谈》主编黄桂元,著名作家牛伯成参加学习组活动。黄桂元评论了《大家》(新浪潮)栏目2015年第2期里面刊发的两篇小说。牛伯成谈了80年代作家创作情况,他说:“真正的文学世界里的人物是属于你自己的,每个人找一个适合自己的领域,没有必要跟着别人跑。”参会者除了签约作家之外,还有往期天津作协读书班的学员代表、文学爱好者和作协机关干部,《每日新报》的编辑、记者也参加了学习组的活动。限于《天津作家》的版面和字数限制,不可能完全刊发研讨会的发言,故以“三言两语”的形式摘录如下。)


刘晓珍:
两篇小说我都看了,对比一下谈吧。我觉得子胜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他的优点是,这篇小说营造的艺术氛围比较好,这点非常难得。不像有的人写了好多年了,作品看上去干巴巴的,上来就直奔主题。这部小说里面没有乱七八糟的,没有旁支末节,但还是没有营造出来艺术氛围。张楚为什么走红?他对文学是非常有想法的,对文学的付出较多,人物设计很好,人性、善良、思想性、穿透力都有了,对生活的观察是细致的。
陈东:
子胜的《少年的月光》,情节本身技巧性还不够老道,但有生活细节,有艺术感染力,是可以打动读者的。张楚的技巧更老道一些,他的小说人物,在设计上更显“高大上”一些。
季晓涓:
子胜的这篇小说,唤起了我很多童年的记忆,但小说在结束时,应再有一些力度,增加其戏剧性。张楚他在创作上虚构生活的能力很强,张楚本人阅读面很宽,他的叙事能力很强。把虚构的东西现实化,把现实的东西戏剧化。
管淑珍:
看到张楚的小说,在写到戏曲从业者时,不免有失真的地方,老人的手心描写,想起与我接触过的那些从事戏曲的人,那些戏曲人对自己体态、气质等方面,是非常注意的,所以张楚的那篇小说,与生活是有些不符的,但也从中看出他的作品虚实相生,既有客观规律,又有艺术渲染。
狄青:
感觉子胜的小说《少年的月光》,选材还是小小说的选材,结尾也是一个小小说的结尾。整个故事有些薄,层次浅,结尾应该更响亮。张楚得意于他的语言,但在《良宵》上,又觉得他在语言上有些用力过猛。我们要学习人家的是语言驾驭的能力。
章元:
《少年的月光》,我读的时侯很感动。张楚在他小说乡村描写部分,并没有把我带入,但人物设计,非常传神。
岩波:
两篇小说《少年的月光》、《良宵》。感觉子胜的小说更感动、饱满。张楚的语言好,写作手法很有悬念,虽结尾不让人信服,但细节描写的逼真,让你感到最后的真实。
李子胜:
很幸运研讨自己的作品,以前写小小说,觉得总是写不尽,没有彻底表达自己的想法。今天大家说的问题都是实质性的,对我启发很大。
武歆:
读完子胜的这篇小说,我感觉他选择了一条挑战之路,他过去的小说,关注故事、关注情节,这篇小说与以往不同,他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推动故事发展,非常难写。书写日常生活的小说,要从人物下手,人物要鲜明、饱满,更要有细节的力量,通过细节的描写,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
万镜明:
文学院举办这次学习交流活动,主题明确,线路清晰,通过两部小说的研讨,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受到启发、受益。希望文学院把这个活动继续做下去,还要不断创新、不断推进。青年作家有这样的勇气,拿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评判,而且大家打破以往溢美之词,敢于说真话。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创作没有捷径,在研讨别人作品时,也在找出自己作品的不足。

(根据录音整理、摘编,未经本人审阅)

2015年3月13日 09:20
浏览量:0
收藏